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导游词(推荐2篇)

发布时间:2022-06-04 01:55:12

  • 文档来源:用户上传
  • 文档格式:WORD文档
  • 文档分类:导游词
  • 点击下载本文

3C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导游词(推荐2篇)》文章,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有帮助,在3C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导游词(推荐2篇)》相关范文。

第一篇:瑞士馆导游词篇二博物馆导游词

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理工大学恐龙博物馆。我是本次大家博物馆一行的导游小叶,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参观过程中感到开心愉快。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近四十年历史的博物馆。展出面积约2800平方米,展藏品五万余件,共设有两个露天展台和九个展厅(室),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展品丰富,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品和精品,尤以恐龙化石最为著名,共陈列有十多具恐龙化石骨架。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真品举世闻名,全长22米,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此外,馆内还陈列有恐龙蛋、恐龙脚印、孔子鸟、大竹重庆鱼等珍稀化石,以及大量的岩石、矿产及宝玉石等标本。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这座闻名于世的博物馆,开启我们今天的恐龙探索之旅吧!首先大家进门看见的是一块巨大的屏风,其上呈螺旋状分布的图阐述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我们先顺着屏风往右边走,大家最先看到的是各种贝壳标本、各种海洋生物化石,大家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化石,也许会惊叹于它们的美丽,会不会有一种想要到海底去探明究竟的冲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展览柜附近的一块黑色的大石头,可能大家会纳闷,为什么这块看上去不怎么样的石头会放在博物馆里。其实这是明朝期间陨落的重达158.5公斤的隆昌铁镍陨石,这可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宇宙来客”各种各样的玉石饰物,

往前走,便是玉石展览区,我们会看到很多美丽的玉石及雕刻品,这些玉石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有兴趣的朋友们请仔细看看,这些玉器都是货真价实的。这里我顺便告诉大家一些鉴定玉的常识,一是看玉的比重。比重越大,玉越珍贵。 二是看玉的硬度。硬度越强者玉石越佳。三是看玉的色泽。红的为翡,绿的为翠。翡和翠布满就可以称为宝石。当然玲珑剔透也是一个方面。 四是听玉的声音。脆者为佳,哑者为劣。 五是看做工。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句话并不科学。所有的玉都是论斤,论立方购买的。和艺术结合,才决定它的价格。 六是看玉的时间。玉有古玉和现代玉之分。古玉就是文物。现代玉就是艺术品。一块年代久远的古玉,价值可以连城。大家不妨用刚才我讲的这些来鉴定一下展览柜中的玉,就会发现这所博物馆中的玉都是真品,尽管这些玉没有市场上的玉那么璀璨夺目,但它们都是最真实的玉,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些,价格也很便宜。

好了,我们再顺着展览柜看下去,我们会看见各种动物的蛋以及部分动物的标本。也许眼界开阔的朋友会发现展览柜背后的墙上分布着一排展板,上面依次介绍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过程。我们顺着展板看下去很快就会发现恐龙时代的内容,这上面就很详细的介绍了关于恐龙的许多东西。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

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再向前走,映入眼帘的便是之前提到过的本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这是一种巨型的蜥脚类恐龙。这只龙体长22米,背高3.5米,颈长9.8米,生活在距今约一亿五千年前晚侏罗世。它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恐龙,而且是我国研究最深、展出最早的恐龙化石。朋友们,如果你们拍照的话,就会发现相机根本不能拍下这副完整恐龙骨架。这巨大的恐龙骨架后面的那扇墙上是一副占据整个墙面的四川侏罗纪晚期恐龙生活意向图。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生动地想象出当时恐龙的生活状况。

在马门溪龙的前方,大家只需要转头就会看见很多大块头,一具坦氏铲齿象和一具亚洲象的骨骼标本,很难想象以前的大象牙齿是长在我们现在说的鼻子上的,像铲子一样。与它们对峙的是安岳马门溪龙和鸭嘴龙的化石,逆时针参观下去分别是甘氏四川龙、广元马门溪龙、沱江龙、鸿鹤盐都龙、杨氏鹦鹉龙和多齿盐都龙。这些恐龙,除了甘氏四川龙氏肉食性恐龙,其他恐龙均为草食性为主。 前面,也就是整个展厅的右边部分,这边依然有很多展览柜,墙上的展板是刚才左边墙面上的延续。而展览柜中展览的是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部分石器工具和各种原矿石,更重要的是有些矿石是采集自地球南极、北极、珠峰和太平洋底的珍贵岩矿标本。大家仔细看,这些古人类头骨揭示了人类一步一步进化的过程,而这些石器工具无不述说着人类的伟大智慧,这些石头,千奇百怪,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产物。再往前,就回到我们刚进门看到的那面屏风了。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半小时后在大门口集合上车。)

第二篇:上海概况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地方是上海著名的金融一条街,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那现在大家就随我一起找寻下这片浦江土地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那黄浦江的名字又是由何而来的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十分有威望的人叫春申君,浦江这一带是他的领土,故上海简称申”,春申君名叫黄歇所以就叫黄浦江。它是发源与浙江安吉的龙王山,全长114公里,平均水深14米。但并不是从龙王山算起的,是从上海的淀山湖一直流往吴淞口来最后注入长江,期间经过10个区。那有人会问我黄浦江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呢?我就简单的和大家解释下。其实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黄浦江江底的泥土是壤土,壤土是介于泥土和沙土之间的一种土质,是又有泥又有沙的。第二是因为它流入的时候经过10个区,所以经过了一定的污染。第三是因为长江水的回流把一定量的沙土带了进来。基于以上三种原因所以黄浦江的水是黄的。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外滩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到上海必游外滩,否则就等于没来过上海,它的总体布局可以5条线来概括。

1、万国建筑博览群(在这条路上有中外建筑26幢形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2、10车道的中山东一路贯通了四方的交通。

3、外滩的绿化、城雕、喷泉。

4、浦东新兴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5、外滩情人墙

那我们就连着这几条线,把外滩迷人的风景尽情的欣赏下吧。

走到这里,我们先看下对面那幢不起眼的房子,它位于中山东一路和金陵东路口。现在看起来十分的不起眼,但在解放前他是上海比较高级的公寓房,里面的房间布置相当豪华,每个房间都有20平方左右,而且有独立的卫生设备,它是专门给在外滩工作的高级职员居住的。郭沫若先生在日本和他第2个老婆安娜生的儿子也在这里居住过。

首先我们在这里揭开外滩序曲的是这座具有86年历史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的气象台。他建于1920年的3月9日,他统高50米,包括上面的天线等,塔的实际高度为36.8米。这个塔原先并不是在这个位置上的,因为92年外滩改建的时候马路拓宽,修建新的防汛墙,基于这个天文台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有价值,就把他从原来的位置向东北面整体移位20米,并对他进行装修。他在以前的作用是他可根据徐家汇气象信号台测得的气象信息。每天5次在塔顶桅杆上悬挂各种形状的标志,向往来船只告示吴淞口外的风浪和海浪等气象信息,以保证航行安全。另外在桅杆上有一只可以上下升降的大球,每天中午11:45分,球升到桅杆一半的高度,11:55分又将球升到顶端,12点正又将球升到原来的位置向往来的市民、船员报时,所以他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座报时台。但随着现代划信息传播科学的发展,它也只能退休”了,现在是外滩的历史陈列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网址:https://www.3c3c.net/yywenshu/daoyouci/174196.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